登基後,唐太宗率領臣民開創了震爍古今的盛世天朝,史稱「貞觀之治」。大唐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唐太宗也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 |
YouTube:中國新聞_勁news頻道
YouTube:新唐人環球新聞
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 YouTubea facebook
登基後,唐太宗率領臣民開創了震爍古今的盛世天朝,史稱「貞觀之治」。大唐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唐太宗也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超群智慧和寬廣胸懷一直被後世讚嘆。太宗在位二十三年,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天下太平,可謂德被四海。正史對大唐盛世的記載汗牛充棟,各類野史更是口耳相傳、千年不衰。
作為現代人觀念中的成功者,唐太宗締造的輝煌,是否僅因為他超人的韜略和擁有一群忠心的文臣武將呢?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即是說,要做成任何一件大事,要有天時、地利、人和,而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是天命。
降生之時 祥瑞臨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對唐太宗的出生,《舊唐書》這樣記載:「李世民,高祖第二子。母皇后竇氏。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公元599年),生於武功之別館。時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意思是,唐太宗出生時,有二龍在房門外盤桓了三日才離開。
太宗四歲時,有一個書生自稱會看相,拜見高祖李淵說:「您是貴人,還有貴子。」見到太宗後又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高祖怕走露天機,馬上派人追殺那個書生,但此人已經不知去向。高祖方知此乃神人,深信其言,採「濟世安民」之義為太宗起名「世民」。
隋朝末年,隋煬帝窮奢極侈、荒淫無度,致民不聊生;一時天下大亂,豪傑四起。李世民廣交英雄豪傑,他對身為太原留守的父親李淵道:「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戰場。大人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危亡無日。不若順民心,興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在其勸說下,李淵在太原興兵反隋。
李世民率兵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終於在公元618年創立大唐基業。
此後,李世民率兵討伐各割據勢力:先敗薛仁皋於淺水源,再平劉武周定西北邊域,又挫竇建德和王世充於虎牢;接著,率兵討伐劉黑闥,打贏了最後一戰,在七年內統一天下。唐軍被人們譽為仁義之師,所到之處,老百姓都簞食壺漿夾道歡迎。
大唐建立後,李世民因在征戰中屢建功勛而威望日增,引起太子李建成與皇弟李元吉的妒嫉。他們串通高祖的愛妃尹德妃、張婕妤搬弄謠言,加害秦王。李世民屢遭誹謗,李淵也漸漸對他起了猜疑。不久,李世民被削去兵權、調離京城,隨後又被東派西遣轉戰不止。
李建成曾深夜召李世民到東宮飲酒,在酒裡下了毒藥。李世民喝了毒酒,吐血數升,被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扶回到西宮秦府。正趕上神醫孫思邈仙遊到長安,及時給秦王服了仙丹靈藥,令其起死回生,救了他的命。
李建成和李元吉再次密謀除掉李世民。太子身邊的王晊聽到陰謀,連忙告訴李世民。李世民把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無忌等心腹。眾人力勸世民先下手為強,武力解決建成、元吉,為國除害。世民歎曰:「骨肉相殘,古今大惡。我當然知道禍在朝夕。咱們還是等他們先動手,再後發制人,拿下他們,如何?」久經沙場的秦王,面臨生命危險,變得如此優柔寡斷。看得出他真是不想走這條路。
秦府眾將痛陳利害,力主先發制人。尉遲敬德、長孫無忌等人甚至威脅,如果秦王再不動手,他們就要逃命而去。秦王反覆思考後,聽從眾人的意願,為出兵制服建成、元吉等人做出了周密部署。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秦府多位文武官員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建成、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在玄武門遭遇埋伏,被秦王帶領部將尉遲敬德等誅殺,史稱「玄武門之變」。
在「玄武門之變」前幾日,即武德九年六月初一,有太白金星於白天劃過長空,據《舊唐書‧天文志》的說法,金星白晝劃過長空是變天(皇權變更)的預兆。六月初三(626年7月1日),金星再次於白天劃過長空,太史令傅奕向李淵呈送密奏,稱:「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如此看來,「玄武門」也是太宗的宿命,無法避免。太宗尊天意行事,上順天時,下奪地利,中佔人和。
為君之道 先存百姓
唐太宗即位後,常常將隋亡於暴政引為鑒戒,他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魏鄭公諫錄‧卷四》)太宗這樣闡述君王所應該具備的道德境界:「寬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斷。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撫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禮。奉先思孝,處位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此乃君之體也。」(《帝範‧君體》)
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政要‧君道篇》)即他認為,皇帝的憂患不是來自於外面,而在於自身。皇帝慾望多花費就高,人民賦稅就重,民眾因此十分愁苦,國家就危險,皇帝也就當不成了。
貞觀二年(628年),關內地區發生旱災與饑荒,有很多百姓賣掉子女來換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不僅下令開倉濟民,而且將皇家倉庫中的金銀絲綢拿出來,替災民贖回小孩,還給他們的父母。他在詔書中說:「如果能讓年成豐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災禍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願。」不久天降大雨,緩解了旱情,百姓都很高興。
這一年還發生了嚴重蝗災,唐太宗在舉行祭天儀式後,就拿起幾隻蝗蟲吞食了下去,說:「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我寧願蝗蟲吃我的肺腸,卻不要吃百姓的莊稼呀)!」經過這次乞天禱神之後,蝗災立即消失了。
以人為鏡 虛心納諫
唐太宗認為:「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鼓勵臣下進諫。
魏徵雖然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屬,唐太宗不計前嫌,任為諫官,允許他直接詢問政事得失,而且信任有加。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太宗均虛心納諫、擇善而從。魏徵死後,他傷心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打算大興土木,興建洛陽乾陽殿。給事中張玄素說,在國家還未恢復元氣的時候,這樣做的過失比隋煬帝還大,甚至會得到同桀、紂一樣的下場。對如此尖銳的言辭,唐太宗不但不生氣還接受了他的意見。
在民間選拔官員時,發現有一些假冒的人,太宗打算按照已經發佈的命令處死他們。兵部郎中戴胄勸諫說,按照法律應該處以流放。太宗生氣地說,「你想遵守法律從而使我失去信譽嗎?」戴胄說,「皇帝的命令是出於一時的喜怒而下達的,而法律是國家公佈的用來取信於天下的。」太宗說,「你能這樣執法,我還有甚麼可以擔心的呢!」
敬天畏民 恭身自省
太宗對群臣說,「人家說皇帝地位尊貴,甚麼都不怕。我不是這樣,我上畏懼蒼天的審視,下害怕群臣仰望,兢兢業業,還怕不符合天意和民眾的願望。」
當時,大將黨仁弘因貪污被告發,大理寺依法判處死刑。唐太宗覺得他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捨不得殺他,於是便下旨取消大理寺的判決,改為流放邊疆。事後,唐太宗心裏很不安,覺得自己感情用事,置國家法律於不顧,很不應該。於是他把大臣們召到金殿,沉重地向大臣檢討說:「國家的法律,皇帝應該帶頭執行,而不能出於私念,不受法律制約,失信於民。我袒護黨仁弘,實在是以私心亂國法啊。」
於是,唐太宗寫了一道《罪己詔》,檢討自己「在處理黨仁弘這件事上,有三大過錯:一是知人不明,錯用了黨仁弘;二是以私亂法,包庇了黨仁弘;三是獎罰不明,處理得不公正」。唐太宗向大臣宣讀後,下令立即將他的《罪己詔》向全國臣民公佈。
晚年時,太宗反省自己一生,寫了《帝范》十二篇賜給太子,並訓誡道:「你應當以古代先哲聖王為師,像我這樣不足以傚法。我即位以來,過失之處不少,比如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雕無論多遠也要羅致來,遊幸四方,使各地供給煩勞,這些都是我的大過失,千萬不要認為正確而傚法。」
推崇佛法正信
唐太宗不僅是一位愛民如子的明君,更是一位推崇佛法正信的皇帝。
唐貞觀二年(628年)三月間,太宗皇帝念及當初平定天下時戰場上死亡的人數太多,內心頗為不安,故而將他的御服佈施各寺諸僧,並且禮懺超度。太宗在詔書中說:「朕之所服衣物,並充檀捨(捨施)。冀三途之難,因斯解脫;萬劫之苦,藉此弘濟;滅怨障之心,趣菩提之道。」
貞觀二年(628年),太宗皇帝詔玄琬法師入宮,為妃嬪及皇太子諸王等傳授佛教的菩薩戒。太宗皇帝對玄琬法師頗為敬重;在自己所撰疏文中,也自稱為受了菩薩戒的佛弟子,發願「早登正覺」。
唐太宗於貞觀十五年(641年)答應吐蕃松贊干布的請求,從宗室中選文成公主與之聯姻。文成公主帶入佛經、佛像等,佛法始入西藏。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間,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返抵國門;二月間,玄奘法師就受到太宗的召見。太宗對玄奘法師非常仰慕,與之「談敘時俗,從卯到酉(早上五時到晚七時)不覺時延」。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又到坊州的玉華宮召見了玄奘法師。太宗親自閱覽玄奘翻譯的佛經後,對侍臣們說:「佛法廣大,猶瞻天瞰海,莫測高深。」
正是太宗對佛教的信仰及扶持政策,使得為官的信奉佛教、深明因果而勤於政治、廉潔奉公,對民眾輕徭薄賦,令其休養生息。朝野上下政治清明,民風淳樸,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八方來朝。
去奢省費 發展生產
唐太宗深感「民少吏多」弊端很多,便裁撤機構,全國縣市減少一半,州府減少三分之一,朝廷文武官員裁了四分之三,只剩下六百四十三人。如此大動作並沒有引起任何社會動盪和不安。
太宗認為「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他也深知人民為盜乃是因為「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因此他十分注意發展生產,不奪農時;即位後,遣散宮女三千餘人以節省國用,又下令停止各地珍貢,使百姓安居樂業。
他又招撫流亡回鄉,百姓自此安心生產,唐朝的經濟也開始得到恢復和發展。當時社會之安定,「商旅野次,無復盜賊」,「馬牛布野,外戶不閉」,「風調雨順,年登豐稔,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饑饉之災」。
天可汗
唐太宗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使得初唐國勢強大得驚人。這一時期亦風調雨順,農業每年大豐收。每逢節日,皆有君、臣、民同樂的慶典,民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囹圄常空,天下大治。
當此之時,各國臣服,大唐邊境一派安定,天下人皆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大唐是當時世界唯一的文明最為強盛的大一統帝國,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各地民商來往不斷,是天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唐朝政府還設立了流所,開放邊境和關口,極盡吸收外來文化和物質文明。這種盛世氣像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
公元649年,唐太宗崩於含風殿,終年五十二歲,尊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太宗一生勤奮親民,文韜武略,英勇過人,既有創業之能又有守業之才,確為「千古一帝」。後有明代史學家朱翌讚太宗曰:「自三代以下,創業守文之君,兼之者為唐太宗,漢之文、景、武、宣,皆不及也。」
【大紀元2014年09月04日訊】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盛世明君。自公元626年9月4日(八月初九甲子日)責任編輯:鄭孝祺
相關連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