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的老師總是和藹可親,寓教於樂,把學生們讀書的艱辛消融於輕鬆的教學之中。不過近幾十年, 一群美國學者開始反思:為甚麼美國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僅落於亞洲同年齡段的學生,還次於芬蘭、愛沙尼亞和荷蘭等西方國家,為甚麼美國學生的拼讀水平會差於印度學生,會栽在簡單的數學計算上,他們驚呼「美式教育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
文:大紀元首發 美式教育出問題了?美國學者推崇「嚴師出高徒」
YouTube:中國新聞_勁news頻道
YouTube:新唐人環球新聞
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 YouTubea facebook
美國學者思考著「苛刻」的教育方式的成功,以及很多優秀的運動員都選擇嚴厲的教練的現實,得出了「嚴師高徒」的結論。
西方國家的老師總是和藹可親,寓教於樂,把學生們讀書的艱辛消融於輕鬆的教學之中。不過近幾十年, 一群美國學者開始反思:為甚麼美國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僅落於亞洲同年齡段的學生,還次於芬蘭、愛沙尼亞和荷蘭等西方國家,為甚麼美國學生的拼讀水平會差於印度學生,會栽在簡單的數學計算上,他們驚呼「美式教育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近日,《華爾街日報》前副主編利普曼(Joanne Lipman)女士撰文,悼念她少年時期的一位音樂老師卡普奇斯基(Jerry Kupchynsky)先生。利普曼女士介紹說,卡普奇斯基老師是一位暴烈的烏克蘭移民,也是她們樂隊的指揮,他會在學生卡殼時大罵學生「笨蛋」,或在哪個學生彈跑調時高聲叫:「誰的耳朵丟了?」,在排練時,即使手指都快磨出血了,他也不會允許休息。
另外,他在糾正學生手和手腕的姿勢時會用一支鉛筆時不時地敲打學生的手。她說:「如果在今日,卡普奇斯基一定會被辭掉,但是在他去世時,我們這些他四十年前的學生卻從全美各地趕回新澤西小鎮為紀念他而自發舉辦了一次音樂會。」
她感歎於在場的昔日同學,有今日的音樂家、法律方面的專家/學者、還有藥劑師,真可謂各類成功人士濟濟一堂,「 大幕拉開,堪與紐約愛樂樂團相比。」
《華爾街日報》報導,利普曼思考著卡普奇斯基貌似粗暴甚而「苛刻」的教育方式的成功,以及很多優秀的運動員都選擇嚴厲的教練的現實,得出了「嚴師出高徒」的結論。
不失不得 欲成功必須先付出
馬爾科姆‧格拉得威爾在其一本書中介紹了心理學家愛立信(K. Anders Ericsson)在90年代初在柏林音樂學院的研究「一萬個小時定律」,他認為在任何領域的成功與天分並無太多關係,而是需要大量的練習,甚至一萬個小時的練習。
而一個人欲成功,還需要其導師提出建設性的,甚至有時令其痛苦的但及時和正確的反饋,正如愛立信在其2007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佈的文章中所表示的,他對於包括小提琴到外科大夫、計算機程序員、象棋手等多種不同行業的成功人士的研究發現,所有這些成功人士的教練或導師都是那種似乎沒有同情心的人,他們會迫使、驅使自己的弟子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所以他們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有些痛苦的經歷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死記硬背等機械式學習方式
現在,很多西方研究人員在對比美國學生和亞裔學生的學習成績時,不得不承認,被西方社會所蔑視嘲笑的傳統的死記硬背等機械性學習方式,對於學生提高學習成績,效果顯著。這解釋了為甚麼美國學生在拼寫考試上的成績比不過印裔學生,在數學水平上也不敵中國學生。
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克萊姆(William Klemm)表示,美國人應該扭轉對於機械性學習的偏見。而美國教育署也對於美國中小學生的數學能力表示擔憂,在其2008年的報告中,他們主張美國學校應該重新採取過去那種「可怕的」反覆演練式的學習方式。
失敗的「副作用」
由於擔心學生在失敗中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很多老師百般呵護著孩子,但是研究卻發現,那些瞭解失敗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更好。
對失敗有所準備會促使學生更努力。例如,在2012年對111名法國六年級學生的研究中發現,那些被鼓勵失敗後繼續嘗試的孩子,在解決困難的字謎遊戲時,比那些對失敗沒有任何準備,一見到失敗就半途而廢的學生表現得好。
常見的「失敗會挫傷學生自尊心」的看法也不一定對。例如,在2006年鮑靈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對31個參加入學考試的學生所進行的調查顯示,入學考試成績不好的結果並不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該調查因此表示,通過入學考試挑選好學生的過程,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並不大,所以,老師和導師不用為失敗的副作用擔心。
嚴師方有高徒
一位老師如何才會成功呢?克萊爾蒙特大學研究生院(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教授帕普琳(Mary Poplin)於2005年開始為期5年的調查,觀察31位在最差的學校就讀的學生的成績提高,她發現那些非常成功的、學生成績變化很大的學生師長都有一個特點,「他們都非常嚴格」。帕普琳補充道:「這是我們中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料到的。」
研究人員原本估計,最成功的老師會引導孩子在合作和討論中學習,但是他們卻發現,那些依靠類似於講座教學等傳統教學方式的嚴格的教師,卻更成功。帕普琳說:「這些老師的核心信念是根據孩子的潛力,班上每個孩子的表現都不夠好,而我要做些甚麼來解決這個問題,而我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在她的報告中,一個四年級孩子的例子也許很有說服力,她說:「在我上一、二、三年級時,如果我由於受挫而哭,老師會擁抱我。而等我上四年級時,我的老師會要我接受現實,立刻開始工作。我知道她是對的,我需要更努力地提高自己。」
成功需要堅忍不拔的意志力
幾年前,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心理學教授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對包括美國常春籐盟校本科生和西點軍校學員在內的2,800名拼字比賽冠軍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共同的一個特點是對於長期目標擁有熱情和堅忍不拔的毅力,這似乎注定了他們的成功,雖然現代的人們對於毅力往往都有負面理解,認為其與天資天賦無關。
曾為公校數學老師的達克沃斯教授2013年才獲得麥克阿瑟的「天才獎」(genius grant),她設計了一個「毅力曲線」,其中要求人們在一份包含著十多條評論的問卷表中評估自己,問卷中包括「我會善始善終」、「我每過數月就會對新的追求感興趣」等評論,要求被調查者因此給自己評分,她表示,當她將這個曲線用於調查西點軍校的新生保留率時,發現那些在曲線中得分高的學生往往更不容易放棄,而西點軍校本校的包括大學入學成績(SAT Scores)、班級排名、領導能力評估、體能評估等評定方式都無法預知學生最後在學校的保留率。
達克沃斯教授認為,意志力是可以培養的,她認為,只要老師和學生樂觀地相信學生有提高的潛質,並真正去改變,就可以做到。
表揚令學生脆弱
很多嚴厲的老師也表揚學生,但他們最常用的表揚方式是「不差」,「還行」,但這種表揚方式可能對於孩子更有益。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德威克(Carol Dweck)就發現那些經常被表揚為「真聰明」的10歲學生往往卻缺乏自信。而那些被稱為「學習努力」的學生往往會更自信並且表現也更好。
威克教授2007年在一本教育領導學雜誌上就表示:「智慧地表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但是這種將成功歸為聰明的表揚,等於在說,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境時,就是不聰明,這顯然不利於鼓舞學生。」
壓力令學生堅強
2011年對水牛城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兒提時代給孩子提供中度壓力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忍耐力。心理學教授斯爾雷(Mark D. Seery)對一些健康的本科生進行了一種壓力評估,他將那些學生所經歷過的嚴重的負面事件,分為37類,如家庭成員的突然死亡,然後他讓那些學生將手放入冰水中,相對於那些沒有受過打擊的學生而言,這些受到中度打擊的學生所體驗的痛感更弱。
斯爾雷教授說:「那些經歷過負面事件的人們往往有一定的韌性,他們往往更能夠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
最後,利普曼女士得出的結論是,人們也許會很反感那種冷漠、不易滿足的、甚至有些嚇人的、氣急會大罵學生的老師,但事實上那些對學生非常嚴厲、要求很高、相信學生有潛力做得更好的老師,往往會使學生更有信心。正如她的同學們最後所總結的,卡普奇斯基老師教會了他們「良好的紀律性」、「自我激勵精神」、「韌性」以及「在跌倒之後重新爬起的意志力」,培養出了一批一批成功的學生,成為一名真正「桃李滿天下」的師長,這也應證了中國古老的理念「嚴師出高徒」。
【大紀元2013年10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馬穎慧編譯報導)(責任編輯:李緣)
【相關連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