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副首相尼克‧克萊格在李克強訪問倫敦的三天之行的第一個早上說,中國犯下「大規模和系統性的」人權侵犯的罪行。克萊格說,中國人民戴著一黨專制共產黨政權的「鐐銬」,這個政權是一個開放民主社會的「對立面」。 |
YouTube:中國新聞_勁news頻道
YouTube:新唐人環球新聞
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 YouTubea facebook
6月17日,支持西藏宗教自由的活動家們在李克強來訪期間,於唐寧街外集會抗議中共的打壓政策。多家英媒體在李克強來訪期間發表「不需為錢跟中共屈膝」的評論。
英國副首相尼克‧克萊格在李克強訪問倫敦的三天之行的第一個早上說,中國犯下「大規模和系統性的」人權侵犯的罪行。克萊格說,中國人民戴著一黨專制共產黨政權的「鐐銬」,這個政權是一個開放民主社會的「對立面」。
電訊報:副首相教訓中共人權
《電訊報》6月16日報導說,克萊格的言論將讓中共代表團瞠目結舌。他說,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施壓中共政權賦予人民「政治解放」。
在卡梅隆和克萊格會見達賴喇嘛之後,英國跟中國的關係惡化。但是克萊格對於這次會見毫不後悔,並且希望再次會見他。
李克強正訪問倫敦,唐寧街希望雙方的貿易關係和中國投資英國的基礎設施將製造數十億英鎊的收入。
克萊格的這些言論有風險讓卡梅隆尷尬。中共對於被「教訓」人權問題高度敏感。
中共對英國首相會見達賴喇嘛的惱怒促使倫敦取消了卡梅隆2012年訪華的計劃,因為北京說它的領導人沒有時間見他。
卡梅隆第二年作了訪華之行。但是今年4月份爭議再次爆發,英國外交部文件批評中共人權記錄。作為回應,北京臨時取消了在倫敦討論人權的會議。
在週一早上他的每月新聞發佈會上,克萊格說,「當然我們不能同意中共當局直到今天還在繼續的大規模和系統性人權侵犯。」
「許多記者被迫害。死刑應用非常廣泛。」
克萊格認為,中國仍然在政治上戴著一黨制國家,「一個共產黨國家學說的鐐銬」,成為民主社會的對立面。
克萊格還說,他和卡梅隆將用一種「尊重但堅定的方式」繼續「指出對於仍然在發生的非常大型的人權侵犯,我們繼續保持深深關注。」
衛報:掙扎在貿易和人權之間
在本週李克強訪問之前,中共大使警告英國不要對人權「指手畫腳」。他還語帶威脅地說,「去年許多機會錯過了。我們都知道背後的原因是甚麼。」
英國《衛報》6月15日報導說,中共大使的言論強調一系列英國錯過的機會,顯示英國在處理跟中共當局的外交關係的時候面臨的微妙挑戰。
卡梅隆首相面臨著跟自從撒切爾夫人以來他的前任同樣的挑戰。撒切爾夫人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當中奠定了香港回歸的基礎。撒切爾最初希望將香港留在手上。但是官員們告訴撒切爾,英國的局限性。
逾四分之一世紀之後,卡梅隆面臨著他自己的困境,雖然程度遠遠更小。他在一年前,就在他準備第二次訪華之際,召集他的最親密政治盟友一起聚餐並討論,英國如何能夠挖掘中國巨大的經濟機會,同時堅定保持它的人權價值觀。
在卡梅隆2012年會見達賴喇嘛,然後中共將跟英國的外交關係冷凍之後,英國進行了內部的白廳辯論(Whitehall debate),考慮到兩國之間的關係,外交部國務大臣施維爾在卡梅隆的密友晚宴上建議謹慎。但是財務大臣奧斯本呼籲將英國跟中國建立儘可能最強大的關係。
無需說,財務大臣佔了上風。幾個月後,首相開始了耽擱已久的訪華,並向大陸《財新》雜誌宣稱,「西方沒有一個國家像英國這樣對中國投資開放。」
人權列在了卡梅隆訪華的日程上,就像它將列在李克強本週訪英日程上一樣。但是所有歐洲國家都設計了一個公式避免太過觸怒中共,即所謂的「人權對話」。卡梅隆將在他跟李克強的會面中提及這個對話,這允許他可以向民眾交代說,他已經提出了人權問題,但又無需太詳細的討論這個問題。
下議院外交事務專責委員會的工黨成員Ann Clwyd說:「卡梅隆不應該害怕挑戰中共當局。他說,「我懷疑我們不能正確的達成平衡,當貿易是一個問題的時候。這個政府非常熱衷於貿易。但是國會議員必須施壓首相對中共提出爭議性問題。」
《衛報》評論說,也許改變將來自於最上層:威爾士親王曾經看起來抵制一個為中共前主席江澤民舉行的國宴,據稱是抗議中共對達賴喇嘛的對待。
獨立報:我們不需要對中共畢恭畢敬
英國《獨立報》6月16日報導說,中共大使劉小明上週暗示英國是二流歐洲國家,在中共的眼中它的地位已經下滑到德國和法國之下。英國《獨立報》對此不滿地回擊說,中共大使的言論充滿「奸惡」,它無疑是為了利用英國的不安全感。但是現實是,在財政方面,中國需要英國,就像英國需要中國一樣多。
為了理解為甚麼,可以先看一個數字:4萬億美元。這是中國在過去十五年裡積累的外匯儲備的大致規模。這是北京以不平衡方式運營國內經濟的結果。這些債券是安全的,但是回報是低的,並且如果中國貨幣繼續對美元升值回報率將進一步下滑。
這是為甚麼中共一直尋求將更多的國家財富放到國外的真正的生產性資產上面。這意味著收購西方能源和基礎設施公司的股份。但是中國在投資美國和歐洲的時候遭遇巨大障礙。在2005年,中國石油公司收購一個加州能源公司的競標在國會的反對聲中鎩羽而歸。雖然德國和法國一直願意跟中共當局進行貿易,但是他們也一直抵制批准北京收購他們的國內資產。
而英國則向中國打開大門。英國希望擴大國內基礎設施投資,但是由於它的財政緊縮的承諾它不能花錢。因此希望中國幫助填補缺口。中國投資公司擁有希思羅機場10%的股份,擁有泰晤士水務公司類似的股份。
所有這些意味著英國首相本週可以對他的中國同行高昂著頭。我們不需要對北京「畢恭畢敬」。我們兩國的關係是基於一個明確的,相互的,經濟利益。
【大紀元2014年06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責任編輯:高靜)
【重要連結】:
【相關連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