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考慮子女未來發展的需要,或者迫於生存壓力,許多海外華人家長把子女送回國接受早期教育或者選擇由父母照顧。對於在海外創業的華人來說,這種貌似不錯的選擇,卻在孩子身上留下了諸多「成長的煩惱」。
隔代寄養存在的隱患、中西文化的碰撞、不同教育理念等,海外華人父母在承受長期骨肉分離的痛苦時,還面臨隨之而來的諸多現實問題,心中充滿矛盾與困擾。
![]() ![]() |
文:大紀元首發 送子女回國撫養 海外華人父母面對「成長的煩惱」
2009年,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會工作學院鄺錦文博士曾對一家服務紐約華人的社區醫療中心約200位接受產前檢查的孕婦做調查,發現57%的華人移民家庭計劃在嬰兒出生後將孩子送回中國大陸的家鄉撫養。
相關調查顯示,讓父母決定將孩子送回國的理由通常因為:很多華人移民後,首先自己要能站穩腳跟,事業上要打拼,夫妻二人忙於打理生意、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因此,將孩子送回國由父母照顧;其次,擔心孩子忘本,希望自己的子女從小不失去母語的學習環境,認為學習說寫中文必須要從孩子幼年開始打基礎,否則孩子很難將中文作為母語。所以他們寧願孩子從初涉人生階段就開始瞭解和學習中文教育,而自己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
「跨國撫養」導致子女與父母感情疏離 不利成長
對於在海外創業的華人,這種做法貌似比較好地解決了問題,但是卻在有些孩子身上留下了難以挽回的「成長煩惱」。
一些從小在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小孩,通常都會被過度寵愛,當他們突然來到國外父母身邊,遇到陌生環境時,生活規律、生活方式都改變了,給他們的海外生活帶來難以想像的困難,導致親子關係不融洽。
出現問題後,兒童最初的反應是抗議,即哭鬧,然後是絕望心理,包括不進食等,再下來是恐懼,如害怕獨處、怕黑暗、怕生人等等。接著,孩子還可能產生一種不理會的反應,如躲避父母或養育者。因此,被送回國的孩子被再次接出國時,往往不親父母,喜歡獨處,甚至脾氣古怪。
很多留洋海外的華人都深有體會,孩子被送回國,幾年後再被帶回身邊後,與父母的關係會變得陌生而疏遠,會常常想念國內的親人而變得情緒失落,沉默寡言。青春期回到父母身邊的孩子更加叛逆難管教。
留守兒童長大後會呈現出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
調查顯示,父母在國外的留守孩子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有41%的孩子感到孤單,有25%左右的學生缺乏遠大理想,有18.3%的孩子喜歡我行我素,此外還有10%的學生厭學自卑。
紐約華埠兒童培護中心主任溫德和見過多起孩子因被送回國,與父母分離的例子。他表示,其中情況最嚴重的小孩認為自己被父母拋棄,嚴重缺乏安全感,甚至發生智力倒退。此外,被送回國的孩子多由祖父母隔代撫養。他們溺愛孫子女,「有養無教」,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這些問題沒能得到及時糾正,就可能進入到孩子人格的核心部份去,孩子長大後會呈現出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
中西方文化巨大差異 不利於孩子心態的健康發展
此外,孩子回國幾年後又被帶回國外接受西方教育,使得孩子很難適應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也是讓家長們擔心的問題。
移民海外的張女士看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心態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發展。中國和西方的教育觀和價值觀有很大差異,孩子太小還不懂判斷,在差異如此大的兩個環境中成長,孩子可能無法判斷和適應,不利於心態的健康發展。
生活在美國的王女士則表示,華裔子女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急於一時。西方國家現在越來越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 ,如果想要孩子學習中文,可以選擇國外的中文學校,同樣可以接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而且家長也可以教孩子學中文,堅持在家中和孩子用中文交流,相信孩子的中文也會進步很快。
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尋找教育平衡點